鼎湖山裹蒸粽:隱藏在時光深處的粽香
粒粒飽滿的糯米,顆顆晶瑩的去皮綠豆,塊塊鮮美的精瘦肉、五花肉等精選好料,共同構(gòu)成了美味的鼎湖山裹蒸粽。趁熱夾開,把五花肉與綠豆混合到不分彼此,和著糯米一起吃,多層味道在口中相互交融!當你嘗過肇慶的鼎湖山裹蒸粽后,會發(fā)現(xiàn)其它粽子早已是浮云。
傳承千年的味道
一片碧綠,一縷清香,一根草繩,包裹了傳承千年的味道。從漫長的歷史中一路走來,鼎湖山裹蒸粽承載了肇慶這座文化小城千百年來的舌尖記憶,溫暖了無數(shù)肇慶人的鄉(xiāng)愁,幸福了無數(shù)家庭的團聚時光。
古往今來,鼎湖山裹蒸粽在這片土地扎根生長,成為不拘時節(jié)、能四季常食的大眾性、日常性食品。不僅是在端午節(jié)才吃,人們一日三餐都會吃到它,尤其是早餐,一只熱氣騰騰的粽子配一碗小米粥,或是一杯清茶,在這里是最常見也最受喜愛的搭配。
如今,部分肇慶老街坊還保留著包制裹蒸粽的習俗。特別是端午、春節(jié)等特殊的節(jié)日,家人朋友齊聚,圍坐在一起包裹蒸。這時候,踏著老舊的青石板路,走在肇慶的老城區(qū)和鄉(xiāng)村,你會邂逅空氣中的裹蒸香,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市井煙火味。
在創(chuàng)新中求發(fā)展
一把糯米,輔以綠豆、豬肉、火腿、蛋黃這些普通的食材,到了肇慶人的手里,經(jīng)過特定配比,融合在一起,就能幻化出讓人難以想象的美好味道。
鼎湖山裹蒸粽在肇慶有超過千年的歷史,聰明勤勞的肇慶人不斷對它進行改良,才有了如今百花齊放的裹蒸文化。肇慶裹蒸粽在2012年就被入選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(chǎn)品,從選材到裹粽,從蒸煮到高溫殺菌,再到真空包裝,每一道工序都精心制作。
在廣東鼎湖山食品有限公司的現(xiàn)代化廠房中,記者看到,一塵不染的生產(chǎn)車間里,衣著整潔的裹粽技師在認認真真、緊張有序的包著裹蒸粽:香甜軟糯、回味無窮的裹蒸粽等都在這里走下生產(chǎn)線、走上消費者的餐桌。
肇慶人制作鼎湖山裹蒸粽極其講究,除粽子外皮必須選用當?shù)乇叹G油亮的柊葉外,配料還得是東北的晚造圓糯米和當年的綠豆,以及肥瘦相間的新鮮五花肉。備齊原料后,浸泡糯米和綠豆,并把綠豆去皮,再加鹽、頭曲酒、花生油、白芝麻和五香粉等腌制豬肉,所有基礎(chǔ)工序完成,剩下就是包粽子了。
在固定的三角形模具中鋪上幾片柊葉,加入一把糯米,再添一勺綠豆和瘦肉、五花肉在中間,最后再加一把糯米,就可以包裹纏線,完成一個裹蒸粽制作的全過程。
經(jīng)過多年的磨煉,肇慶的裹粽技師練就了“一手抓米、投餡,重量一把準”的絕活,熟練的技工一日可裹1000多個粽子。
而裹蒸粽下鍋煲煮則需要耗費更多時間,包好的粽子一起放入大號不銹鋼桶中高溫煲煮,直至粽子完全熟透,方可出鍋。
“蒸煮時間的控制很重要,煮得太久粽子容易爛而失去原味,煮的時間太短不易熟。只有蒸煮時間恰到好處,五花肉的肥油和香氣才能完完全全融入到糯米中?!倍绞称坟撠熑私榻B,過去用柴火蒸煮要花10多個小時,現(xiàn)在技術(shù)改進,采用高壓蒸煮只需要三四個小時,大大縮短了蒸煮所需時間。
肇慶的鼎湖山裹蒸粽文化博大精深,不僅是味道的傳承,更凝聚了人們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歷史記憶。這種飲食文化的傳承,不僅是代代相傳的匠心,更需要新一代人的傳承與創(chuàng)新。
隨著現(xiàn)代人越來越追求飲食健康及口味,鼎湖山裹蒸粽的用料和口味也越來越多元化,除了傳統(tǒng)裹蒸粽,鼎湖山食品還研發(fā)出五香咸肉粽、四寶裹蒸粽、枧水粽、水晶香沙粽等多個品種的裹蒸粽,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。如今,鼎湖山裹蒸香已經(jīng)走出西江,成為無數(shù)老饕們魂牽夢縈的美味。